电视纪录片作为具有记录性的艺术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电视纪录片以社会的原生形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现了客观世界。"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元素,也是对纪录片信息进行补充表达的有声语言,同时也是对纪录片进行全面的艺术加工与展现。
纪录片(Documentary)的本意是“用影片叙说非虚构的故事”。就是运用电视的视听言语、声画传达体系,对日子进行纪录和再现。电视纪录片要具有日子的真实性。也应寻求艺术的审美性。
纪录片的说明词就是电视纪录片在制作和播映过程中。合作电视画片的文字稿——有时说明词可以经过播音员播读出来。有时说明词只以字幕方式呈现。一方面,说明词需求具有肯定的真实性。不能呈现虚假信息或不真实的内容。以确保纪录片全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说明词也要具有必定的文学性。它的写作过程包含着稠密的文学特色,也有较高的审美需求:最终,说明词是纪录片的一有些,具有纪。录片的视听言语的个性特色。须要和纪录片的其他传达符号(如画面、声响等)融为一体。所以。说明词具有其共同的写作特色。
首先,纪录片说明词不是独立文体。它有必要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合作,互相和谐、相辅相成。说明词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呈现是为了合作纪录片的画面和声响。使纪录片十分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在纪录片中,画面、声响、说明词都不能够单独传递信息。假如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合作。那么纪录片的全体作用能够有重复负担的地方,或有表达不清的地方。所以,画面、声响宽和说词之间有必要完满合作,说明词不能寻求单独面的完满与完好。在画面、声响无法最佳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分。说明词要担任重担、浓墨重彩地上台;而在需求画面、声响来展示内容时。说明词则要让坐落其他传达符号,进行辅佐、合作,说明词还要合作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个性等因素。
其次,纪录片的说明词不是对画面的简略描绘、重复或许润饰,而是要对画面阐明、弥补乃至深化。在纪录片中。对全部画面现已展示了的内容的描绘、润饰都是多余的,说明词不是重复画面内容。说明词要传递画面、音响无法传达的内容,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在,乃至是经过说明词。来达到展示纪录片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意义的重要作用。
第三,说明词具有结构整部纪录片的作用,担负着转场和过渡的使命。
纪录片的情节需求衔接而完好。每一次时刻、场景、人物的改变,都要天然而然。最佳不要给观众形成分裂感。在转场和过渡时。有时无法找到适宜的镜头、音响。说明词就要在这个时分表现作用。进行言语性过渡。
第四,在写作说明词时。既要重视其文学性。又要重视其口语化的特色。
纪录片的说明词大有些需求播读,具有很强的“适听”性特色,是为“听”而写的。所以,在说明词的写作中,尽量不要运用谐音字、艰涩的词语、长难句。最佳运用短句,响亮的音节,重视韵律美和节奏美,多用口语化词语。这样的说明词才干十分好地合作画面,并让观众“听”得懂、“听”得好。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说明词是特别言语环境下的一种特别文体,只有充沛习惯了电视纪录片在传达过程中声画联系、视听兼备的特色。与画面彼此弥补、密切合作、难分难解,才干达到良好的作用,表现它的共同成效。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
具体。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解说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体现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较单薄,就要借助于解说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解说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没有准确的语言,解说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
解说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解说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基础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相同的,不能各有一套。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别。注意研究这些差别,解说词多用口头语,使之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才能通俗易懂,亲切生动。 当然,解说词并不一概排斥书面词汇,一些内容庄重、严肃的节目里书面词汇还是要多用的。
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声音短促,一闪而过,不容易听清,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双音词声音较长,给人们的印象比单音词强一些。单音词的词意比较宽,比较概括;双音词的词意比较窄,比较具体,用双音词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一些,这也是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写解说词时多用双音词,可以使声音响亮一些,容易让人听清楚;可以增加韵味,增强语言美感;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注意同音异义词的使用。汉语里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词,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如果不注意,就容易造成误听。写解说词要注意选择那些意思准确而又易于听觉鉴别的词,尽量避免同音或近音相混的现象。把“水力”听成“水利”问题还不大,如果把“切忌”听成“切记”,“阻止”听成“组织”就麻烦了。“产品全部合格”可能会听成“产品全不合格”,“期终考试”可以理解为“期中考试”,如果把“全部”改成“全都”,“期终”改成“期末”,就避免了误听。
慎重使用简称。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简称,人们会听明白,人们不熟悉的简称,容易造成听觉模糊,不易理解。简称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疑问和误解,所以要慎重使用。
清晰响亮,声感优美
解说词写出来的是文字,而播出去的是声音,所以,写解说词必须讲究声音清晰响亮,声感和谐优美。
多用响亮的字。汉字的声音,有的响亮,有的不响亮。一般地说,说话时嘴张得大的字,比较响亮;说话时嘴张得小的字,不够响亮。写解说词时,要尽量把不够响亮的字换成比较响亮的字。如“与”、“如”、“至”、“日”、“立即”,可以改换成“和”、“像”、“到”、“天”、“马上”。多用响亮的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语言美感,听着顺耳,感染力强。
注意选用平声字和声调变化。古人就很注意研究汉字的声调,明人《玉钥匙歌诀》中,对四声的特点概括为:“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普通话没有入声,阴平、阳平为平声,去声为仄声。平声字音调能够拉长,调值比较高,音感较为强烈。仄声字声音短促不能拉长,调值比较低,音感不如平声字明朗、清晰,声感也不那么强烈。写解说词要多用平声字。有声调变化,声感优美,是汉语语音的特点。不同声调的配合使用,平仄交错,有起有伏,就会造成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音律美。写解说词有必要利用调整平仄这个手段,让解说词写得声感优美一些。这就要既注意一句话里的字平仄相间,有抑有扬,避免“单调”,又要注意一段话上下句有起有伏,句尾的字平仄相呼应。
要讲究节奏感。一是要注意音节匀称。我们日常说话,句子里的音节总是两个两个、四个四个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汉语的一种特性。大多数词语是两个节奏四个音节,比如“书报”或“书籍报刊”都好听,“书籍报”、“书报刊”就听着别扭,写解说词在音节的匀称上要讲究一些,尽量做到音节整齐、节拍相配、节奏鲜明、和谐入耳。二是要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方法。适当运用对偶、排比、重迭的修辞手法,做到语言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这样就会增加语言的和谐美和节奏感。三是要注意语序的变化。一个普通的陈述句,改变一下语序,或者采用问句形式表达,往往可以加强语气,突出重点。
纪录片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和央视九频道的摄影指导王璐谈到解说词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论述,做出了以下几大技巧。
1.主谓宾结构,不要有复杂的语句
2.用词准确,简介明快
3.去掉形容词
4.去掉把字句和被动句
5.尽可能的进行时态
6.不要过多的分析
7.不要设想人物在想什么
8.段落的内部层次性,递进关系
9.段落的封闭性
10.段落内部句子的层次感
11.把要强调的字和词放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