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019-05-06 10:12:00文章来源:Blush浏览量:3707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又称为特稿、叙事新闻。非虚构写作从文学领域发源向新闻领域拓展,从西方新闻实践中发迹并向我国拓展。我国《新闻学大辞典》对特稿的解释是:“特稿,即特写。西方的特写与中国的特写有所不同。在西方,特写更多地是指一种趣味性报道,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一般指除消息和深度报道(含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之外的其他新闻文体。

作为确定了非虚构写作独立文体地位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feature writing),将非虚构写作与深度报道区分开来,认为“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因此,有学者将特稿定义为运用一定的文学手法写完全真实的故事,且具有原创的特质。将特稿的新闻叙事定义为新闻领域的叙事,并将把握好事实,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看做是特稿新闻叙事的基本原则。

由于非虚构的边界宽泛,所涉及到的类型包括报告文学、纪实性文学、传记文学、历史文学、口述实录体等,甚至还涵盖传统媒体的特稿、深度调查报道等,国内至今没有对“非虚构”有一个清晰的共识。因此,对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应建立在与其相似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的区别之上,加之由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衍生出的一系列概念在我国新闻实践上一度与非虚构写作混同使用,因此有必要对相似概念进行梳理。

非虚构写作与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对某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所进行的集中而专门的报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板块中,运用广视角、大容量、深层次、多手法的思想视域与报道方式对某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所进行的专门话题报道或问题研究报道,大致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等。

 

虽然非虚构写作与深度报道都属于长报道形式,重视对严肃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报道,以期反映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但二者仍有较大的差别。首先,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更强调新闻的敏锐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文笔虽也要求生动活泼,但要更为尖锐,如果是涉及时政的深度报道文笔还要讲究严肃性。特稿的文笔可以类似小说的写法。其次,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往往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明明白白地在文章中表露出来,在对事件的叙述中,会通过夹叙夹议、点评等方式,觧明地阐明赞同什么、反对什么。特稿的写作者当然也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但却将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蔽起来,不轻易点评,而是通过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的描写去感染人,以达到引发人们深沉思考的预期效应。

由此可见,非虚构写作在文学性表达上比深度报道的空间更大,在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原则的限定上也更为严苛。

深度报道与新新闻主义

新新闻主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闻写作理论。理念上,该理论认为传统的客观新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主张发挥记者积极的能动作用,从幕后走向台前,主动深入采访,并藉由记者的报道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上,借鉴文学的写作特点,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可读性强。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动荡和价值观的流变,新新闻主义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由于新新闻主义毫不避讳对主观性及其表达的应用,并在后期的新闻实践中不恰当运用意识流的技巧进行心理刻画,使用合成人物(将多个真实人物的特点综合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等问题造成新闻失实,在八十年代逐渐被边缘化。转变的契机是1981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造假问题,《华盛顿邮报》记者杰妮特·库克虚构了一个儿童吸毒者的形象,引发了社会的持续讨论。

“新新闻主义”是对传统新闻的一种否定,它允许作者在写作时加入主观感受,混淆了“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概念,而且采写时间长、篇幅长等,都偏离了新闻报道客观性、真实性、即时性等原则。(李良荣,2006:p.210-229)但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和写作风格,新新闻主义实践中体现的积极责任意识和运用文学手法进行报道的写作理念得以保留,渗透到后来出现的调查新闻、新闻特稿等报道中。

 

西方非虚构写作的发展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文学领域正式提出。1952年,美国《纽约人》杂志发表了罗斯(Lillian Ross)的长篇作品《影片》(Picture),是较早的非虚构作品。随后,美国作家卡波特(Truman Capote)基于一起发生于1959年的真实凶杀案,创作了小说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被公认为“非虚构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卡波特采用了新闻报道的手法写作,在六千多字调查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创作,小说中没有一般侦探小说的悬疑和推理情节。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的起点则是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约翰·富兰克林的《凯利太太的妖怪》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feature writing)。在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引领下,非虚构写作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当下碎片化表达之下的独特写作方式,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1999年结集出版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2001年,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创建了“尼曼叙事新闻学项目”,将会议演讲稿编入《哈佛非虚构写作——怎样讲好一个故事》,都将非虚构写作的实践向前推进。

我国非虚构写作的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的非虚构写作同样开始于文学领域。从80年代的报告文学到9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到新世纪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含义的变化始终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我国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以纸媒为主要阵地开始于上世纪就是年代,早期并未明确地与深度报道区分开来,两者混同称为“特稿”。直到2003年,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获得了“2003年南方周末最佳特稿”,被公认为“南方周末城市版向新闻特稿转型的分水岭”。此后,“特稿”写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非虚构写作在我国新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叙事也趋于成熟。在新媒体时代,富有信息含量和深刻关怀的非虚构写作切近社会神经和个人命运,其发展蔚然大观。作为秉承着新闻责任和理想的非虚构写作也将在今后的媒介实践中丰富发展。

文章来源Blush 传媒实验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