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四全媒体”:媒体融合发展新指向 2019-05-14 09:59:00文章来源:传媒评论浏览量:1142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讲话指出:“当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破茧而出”,是主流媒体面对的重大课题。这也是第一次出现“四全媒体”的提法,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四全媒体”概念首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形态作了非常形象的阐释,让人耳目一新。

全媒体意味着新兴的信息技术将全面、深度地介入到新闻传媒流程的各个环节,新闻传媒需要革新理念,再造流程,迎接新一轮的挑战,以“四全媒体”的思维打造、传播精品,大力推动由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全媒体的转型,做优、做专、做强内容。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不仅仅表现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递,更表现为构建在信息技术之上的新型产业形态、社会思维、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它甚至催生了虚拟生活这一从未在人类社会出现并超越所有前人最大胆想象的生活形态。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从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对媒体最具革命性的影响是将各种有形介质都数字化,实现了多种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全程”,突破了时空尺度,零时差,信息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全息”,突破了物理尺度,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手机就可以获得;“全员”,突破了主体尺度,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多对多传播,互动性也大大增强;“全效”,突破了功能尺度,集成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成为“信息一条街”。

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下,每个人既是受众,也都是自媒体,既接收信息的传播,也都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这样的变化,对新闻业的影响确实是颠覆性的。在新春伊始,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一方面,们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水平和效力。而各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并影响社会舆论的最重要的渠道和媒介,对党和政府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控能力和效力方面至为重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主流媒体行业因受体制机制制约,其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本、技术、人才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受到限制,远远跟不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播效力、影响力明显滞后,主流媒体在传播效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严重不足。因此,加快对主流媒体的信息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四全媒体”的提出给下一步的媒体深度转型转化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方向。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在经济层面,互联网通过对社会经济所涉及的各个行业的革新与颠覆,塑造了整体的互联网经济,它与线下经济互相依存、互为支撑。其特点表现为地域范围的无远弗届、参与人数的盈千累万、服务响应的及时快速、消费体验的称心如意、产品服务的快速迭代以及消费者选择权、评论权、参与权的显著扩大。其次,在生活方式方面,由于大量的经济与社会活动迁移至互联网,人们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大量的工作、娱乐、休闲与消费任务,互联网成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又相对平行的“虚拟生活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经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生活服务与商业价值,例如,腾讯的QQ秀和等级制度、林登实验室的网络游戏“第二人生”等。未来这一空间可能会持续成倍扩大,甚至占据生活主体,形成虚实融合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与商机。第三,在人际交往方面,社交网络极大地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在社交网络中,各种信息、观点、创意时刻在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人们不仅由此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还可通过这一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获得自己的发言权,形成自媒体,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的舆论传播格局。最后,在思维层面,分享、协作、普惠、平等理念大行其道。这些理念对传统的封闭思维造成强烈冲击,并借由互联网媒体、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渠道广泛传播,已经开始自下而上地改造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

 因为互联网的影响本身就是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因此,我们的媒体建设也应该是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不然就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QQ和微信没有诞生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门下?究其原因,以社交媒体、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资讯生产与传播方式,将工业时代形成的所谓大众文化话语权下沉,真正落到组成“大众”的一个个用户身上。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大的传播力,主流媒体在网络时代必须立足用户,面向草根。就拿目前的新闻出版业来说吧,虽然算得上是离互联网最近的文化机构,可是偏偏缺乏互联网的文化意识,很多单位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更新很慢,信息延时,更谈不上和用户的互动和交流了。一般新闻出版企业的内容传播,大部分是跛脚走路:有的传统渠道传播效果好,但是新媒体渠道效果欠佳;有的新闻出版企业重视思想价值引导,但是缺乏读者意识,因而传播效果欠佳;有的出版物有着很好的社会价值,但营销措施不到位,所以传播效果欠佳。

四全媒体”的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新闻媒体行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先找好建设实施的路径,而不是急于去搭建平台打造各种形态的产品。如果不从市场经营出发,不按媒体发展规律,不依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办事,最后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从新闻生产角度看,全程媒体就是要在选题策划的萌芽阶段、新闻产品的创意设计环节,到读者市场营销推广,包括作者的深度参与,全程实现媒介的参与。全息媒体要求具有全媒介产品的策划意识,积极利用AR、VR等新技术,既提高内容的表现力,又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借助新技术大力打造符合不同读者媒介偏好、适合不同媒介形式的产品体系。全员媒体要求新闻业在打造、传播精品的过程中,既要有面向全员传播精品内容的意识和观念,也要充分发挥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加入到精品内容的推广和传播网络中来。全效媒体要求我们对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思想价值引导效果和读者服务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以说是要追求全面的传播效果。

就目前来看,我国新闻媒体和媒体机构还处在传统的产业格局和固有管理模式中,其生存与发展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相适应。“四全媒体”的建设必定会遇到一些阻力,一是媒体机构设置不合理。全国从中央到省、市、县,从党政系统到行业部门,分布着几千家各个类别的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传媒机构数量严重过剩,具有竞争力和传播影响力的优质传媒机构并不多,许多传媒机构相互处于恶性竞争和需要依靠主管部门输血生存的状态。我国传媒行业这种现状与互联网全媒体时代对媒体传播“垂直、多维、细分、融合”的技术特质和技术要求严重相悖。因此,我国传媒行业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整合、调整传媒机构数量应该成为我国新媒体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二是媒体管理体制和机制严重不适应当前媒体的市场环境。由于媒体具有的特殊性,我国的媒体机构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的改革并不容易。我国的媒体机构属性长期存在着“事业”与“企业”的区隔;管理上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说;运营方面有媒体内容与经营相分离举措,还有在劳动分配、用人制度上的种种局限。因此,这种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多张皮”相互排斥现象不但严重制约了媒体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媒体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三是媒体单位与资本市场的严重脱节。现代媒体产业除了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外,如果缺失或者远离了资本的参与,其竞争力也会弱化和边缘。如何克服“四全媒体”建设面临的这些问题与矛盾,既需要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更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辛勤奉献与锐意进取。

(原创作者: 夏德元  来源:传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