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非虚构的影片,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回归纪实理念,并在风格上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纪实多样化
纪实是确保纪录片真实的重要手段。纪实的方式已不只一种,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作品内容的需要,追求“个性化”的纪实、“我”的纪实。纪录片的真实是“特定”的真实,这也是纪录片能够实现“纪实”风格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性。
写意纪实。这是纪录片创作努力追求的一种纪实风格。刘郎的《西藏的诱惑》首开先河,2002年度纪录片学术奖获奖作品《海路十八里》延续并发展了这种风格。《海路十八里》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纪录者没有用一句解说词,也没有用一句采访同期声,完全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画面,表现对采访对象的理解和感动,超越了生活本身,具有美学和哲理的高度。俯拍大远景画面,表现群体人物的空间感,彰显海的辽阔、深远,传达出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从容冷静。低角度仰拍的特写镜头,夸大人物面部、手部的神情动作,把赶海人劳作的简单、重复、紧张、艰难,同时又充实、欣慰的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搬演纪实。适度的人为搬演,也就是“情景再现”,是“纪实”风格的又一“个性化”体现。表现歧义较少的远古历史,使用“情景再现”做“图解”,是视觉艺术的需要,前提是这个历史是有定论的。再现的是过去没有争议的事实真相,只是现在用“搬演”的手法“再现”当年的情景,因为当时没有记录,所以这是一种补救,就像“情景再现”也是纪录片创作手法的一种补充一样。
数字纪实。用数字动画技术,把一些没有影像资料、无法实景拍摄的历史事件的场景、过程、氛围,“真实”地再现出来。真人扮演、实景再现,对于宏大的建筑和历史场面,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在12集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数字动画技术被更广泛地运用,让更多遥远的历史事件“重见天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纪录片的题材本身有潜在的个性素质,为作品的风格化表现,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边缘题材。这种题材是对主流生活范围之外的地区或人群的关注。由于选取的生活比较特殊,比较容易发现题材的特点和个性。比如革命老区的故事,少数民族的生活,边远、边疆地区的事情,穷困地区的变化等,简称“老、少、边、穷”题材。残疾人、绝症患者、老年人、孤儿等弱势群体,也是边缘题材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由于题材本身的独特,或身患绝症与疾病抗争,或生活贫困而乐观向上等,容易表达出人文情怀,出现感人的效果。
城市题材。一段时间以来,纪录片反映社会主流人群、反映城市题材的作品比较少。城市题材、主流题材,离现实生活比较近,不容易把握,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创作者缺乏进入主流的勇气和自信。但是,目前城市题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而且好作品比较多。第九届纪录片学术奖长片大奖作品《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以及长片二等奖作品《我的露露》是其代表。
历史题材。历史纪录片的内容取材于过往的历史与文献资料,可以是历史事件,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是历史现象、文物遗迹等等,题材内容非常广泛。融纪实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在传递历史、文物知识的同时,给人带来文化的思考和美的艺术享受。
无论是写意还是写实的纪录片,都是在用镜头讲述故事。叙述的风格化、个性化,是纪录片创作整体风格体现的途径和手段。
故事化叙述。用镜头记录连贯的有情节的生活内容,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部反映中国留日学生的系列纪录片《在日本东京的日子我们的留学生活》,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开拓者,从这时候开始,人们认识到,纪录片也可以像“故事片”一样好看。
片断化叙述。这是又一种常见的讲述方式,不一定是连贯的、有情节性和内在关联的生活的记录。一般情况下我们没有很好的条件,能够连续跟拍几年,而只是集中拍摄几个生活片段,串联起来,表达一种思考或意义。《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就是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有他去上门服务、聊天、去小摊上理发等情节,收集在一起,表现了老年人的生命态度。
(文章作者: 武新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