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历史纪录片结构探析 2019-06-04 09:43:00文章来源:知网浏览量:892

历史纪录片以尘封已久的往事为记录的对象,但又不能是对历史教科书图像化的简单处理。历史纪录片是视听艺术作品,要符合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凡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在结构的处理上往往显得不同凡响。 

  一、关于切入点的选择 

  叙事和造型是纪录片艺术的两大功能,而叙事的目的是要通过创作者选择的故事来吸引观众,最终使观众被故事情节所感染。电视频道众多的节目都在挖空心思制造先声夺人之势,节目开头的几分钟如果不能吸引观众,那么即使节目中的内容精彩纷呈,也往往会因观众瞬间的随意选择而与观众失之交臂。 

  对于有观众缘的历史纪录片而言,尽管叙述的故事都有各自不同的精彩,尽管故事的铺陈都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所选择的切入口都一样的小,往往是以一则有趣味的小故事来吊起观众的胃口,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复活的军团》和《晋商》是近年来我国历史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复活的军团》是一出“武戏”,以一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秦始皇如何指挥秦国军队统一中国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而《晋商》是一台“文戏”,以几百年前山西商人发家致富的经历来吸引观众。这两部纪录片的开头部分都是以一个典型事例来作为切入点,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复活的军团》开头部分叙述了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通过对竹简的考证,知道了墓主人的名字叫“喜”。这样,有关“喜”的故事就成了这部片子的第一看点。 

  《晋商》开头反映的是在都市里长大的宋蔼龄要与丈夫孔祥熙一同回山西省太谷县省亲,正紧张地做临行前的准备。要去的地方在她想象中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而当她到达目的地后却亲眼目睹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奢侈生活。这样,晋商对财富的创造能力由此可略见一斑。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后来的情节中,晋商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似乎就成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在这里,宋蔼龄成为了片中的第一看点。 

  而且,这两部纪录片开头的精彩还有一个相同的点,就是借用了名人作为衬托。编导巧妙地将“喜”与发动举国之战的秦始皇联系起来,使看点的魅力增加。《晋商》也借用了名人宋蔼龄,成为吸引观众的由头。 

  二、故事段落转折点的处理 

  历史题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来自于表现对象。因为都是过去的人物或事件,所以一切经过证实或推理后的结论、结果尽在创作者的掌控之中。既然没有创作者所期待的事情发生,按照历史故事的逻辑顺序来结构节目,必然会缺少诱惑因素,观众当然不会产生期待心理。而另一方面,创作者可以不受事件时间、事件结构真实的束缚,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处理,包括制造波澜,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 

  在《复活的军团》中,片子由“喜”到秦国的兵役制度,再到秦军庞大的规模,逐步深入介绍了秦国军队的情况。于是接下去最迫切需要说明的就是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因为在农业欠发达的秦时代,军队的数量不可能膨胀到与农业生产效益不相匹配的地步。在这样的状况下,军队怎么得到足够的粮食供给,这是编导应该讲述清楚的问题。 

  在这里编导采取提出问题的方式,用探迹、设置悬念的手段承上启下,完成过渡。《晋商》的旁白也采取了设置悬念的手法,提出了山西商人是做什么生意而聚集起巨大的财富、这些人又是些什么人的问题,而后层层揭谜。 

  《复活的军团》在提出问题之后,仍然采取以著名人物切入的方式,以商鞅来到秦国,将他的耕战策略贡献给秦始皇的故事展开。这样,从结构来看,有点有面,有张有弛,起伏跌宕,与观众对信息的接受习惯不谋而合。 

  三、对叙述的把握 

  《复活的军团》和《晋商》的另一重要处理手段是叙事到位。采访什么人、谈论什么问题、谈话者的语言怎么截取、对话的片段怎样切入片子整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尽量减少重复语,多叙述细节 

  历史纪录片是对历史的回访,创作者是用自己掌握的材料告诉观众一些事实,是对真相的竭力靠近。但是,众口一词不一定代表了真理。《晋商》中关于走西口的原因、年代、持续的时间等只是由一个学者来谈论。尽管谈论的时间稍长一点,但因为没有采取你一言我一语的方式进行,就不会让观众眼花缭乱。这样既可避免因叙述者的表达能力和形象上的原因而带来的不足,也可以使结构更加紧凑。在《复活的军团》中,专家讲述当时秦国制定的一些法律条文保护耕牛时说:“如果耕了地以后,牛消瘦了一寸,就要打使用牛的人十鞭子。”这样的具体叙述,可感性强,使人印象深刻。 

  2.尽量选择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 

  《晋商》在描述那些走西口的山西人离开老家后的复杂境况时采用了这样一段民谚:“上一个黄花梁呀,两眼哇泪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呀!”创作者选择这段非常个性而形象的语言,将咬着牙、忍着泪从家里义无反顾地走出来的那些人,在面对漫漫长路、孤苦无助、独闯江湖时凸显出来的犹豫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到位。历史纪录片要吸引观众,唯有采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事实,运用简单而形象化的语言方可。 

  3.采访对象与创作者的叙述互补 

  解说和采访要能够互相呼应,尽管还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但信息内容不一样,就可以避免重复、拖沓,给人以新鲜感。如《晋商》在解说和采访的相互契合上就比较成功。其中有这样一段解说: 

  “所以从汉武开始,历史上的所有王朝,都把盐业开采、买卖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们不仅设置官吏专门管辖产盐区,还颁布了严刑峻法杜绝私盐贩运。如果谁可以从这种国家垄断之中取得哪怕很小的一部分盐业的经营特权,都可以超常规地积累起惊人的财富。那么晋商是如何从朝廷手中取得这种特权的呢。” 

  在以上解说之后,切入了对三位学者的采访内容。第一位是谈当时明朝朱元璋夺取政权后,元朝残余军队逃到了北方,朱元璋没有继续进行战争,而是在北方设立九个军事重镇。第二位学者主要是谈军事重镇的军事消费和生活物资是从山西商人那里取得的。第三位学者谈朱元璋采纳大臣的建议,为鼓励山西商人往边关运粮食,就通过发放一部分盐引(通行证)的政策来刺激商人的运粮积极性。 

  可以说,后面学者的谈话恰好是对解说所提问题的解答。前后两部分从整体上看没有话题的重复,形成了前后呼应。而且,过渡也很干脆,没有拖泥带水。 

  《复活的军团》在解说与采访的衔接上则存在重复之处。如在已知中国最早的战地家信那一段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解说: 惊在信中提到了许多人,而他最挂念的是他新婚的妻子。 这样的话就可以看出,他结婚不是很长的时间就出征了。他非常相信他的妻子,大家很容易体会他的心情。 

  经对照不难看出,创作者的解说和专家的叙说内容不是互补而是重复的,采取不同的叙述方式再来一次,将观众的理解能力看得太低,也拖延了时间。 

(文章作者: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