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流媒体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融合发展 2019-06-05 09:49:00文章来源:知网浏览量:1103

2018 年 6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广电发〔2018〕10 号文件)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 ,并新增规定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 ,全年在 19:30—22:30 时段播出国产纪录片总量不得低于 7 小时”。总局出台的这项规定明确表示出总局对地方电视台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支持 ,显示出国家主流媒体对纪录片采播的重视。近几年 ,我国本土纪录片不仅在宣扬 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备受瞩目 ,而且凭借网络新媒体平台强有力的宣发渠道逐渐走出原本模糊的“精英小众”圈层 ,被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关注。

纪录片播放的台网之争

随着网络自媒体、流媒体平台生产视频的发展 ,国内观众选择观看视频内容的渠道逐渐从卫视频道转移到网络平台 ,对待视频内容更多地去主动搜寻而非被动接受。在这样的受众基础上 ,国内外纪录片生产发行也更多地涉足新媒体领域。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于 2018 年 4 月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为纪录片冠上了“互联网新晋网红”的头衔 ,肯定了最近一年纪录片在网络环境中的活跃度和接受度 。在新的媒介技术驱动下 ,纪录片登陆流媒体平台 ,不断展开多层次的新媒体合作与布局 ,并且在传播渠道及制作体系上也更加贴近观众 ,从而收获了相对稳定的年轻群体收看纪录片。由此 ,流媒体平台制作、播放纪录片已逐渐成为媒体融合时代泛纪实内容生态新景观。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纪录片的网络总点击量为90.5亿次,其中有2631部点击活跃的纪录片。虽然与热门的网络剧和网络综艺节目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但是透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纪录片转线网络的趋势。从引发热议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再到频道生产不温不火反而火爆B站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现象级网络纪录片的火爆现象显示出使用流媒体平台关注纪录片的消费者和青年群体对纪录片的期待和接受程度正在逐渐提升。而这些现象传达出随着流媒体平台对视频领域的扩张 ,纪录片行业的整体生态即将改变的信号。

由于在电视端和流媒体网络端播放纪录片的生产融资和价值盈利方式不同 ,电视台节目盈利根据的是运营商价格来付费 ,而新型的流媒体平台则是通过订阅服务来实现盈利。因此将二者相比较可以得出流媒体平台的优势:从资金上讲,假如流媒体平台端与纪录片的版权方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那么纪录片行业多年来资金不足的困境势必能够得到缓解:从产业链上讲,互联网平台全息式的广告和播出资源,恰好能解决纪录片作品宣发力量不足的劣势。

纪录片生产的“记录性”回归

流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从播放端涉足生产端

在2018年6月14日举办的上海电视节上,纪录片项目《风味人间》由腾讯视频、企鹅影视两家行业巨头联合宣布正式被推出,陈晓卿担任该纪录片的总导演。腾讯集团在 2017 年底提出用本土文化“IP”孵化纪录片业务,由此可以窥探出腾讯视频等流媒体平台从播放端涉足生产端的战略。

在纪录片领域开疆扩土的不仅仅有腾讯视频 , 爱奇艺视频在纪录片发行领域涉足甚早 ,并且尤为注重内容的创新性。早在2015年,爱奇艺视频就和 BBC Earth 达成合作关系 ,独揽该频道《大西洋》。

《地球脉动》《冰冻星球》等 BBC 出品的优质自然纪录片未来 3 年新节目的独家播放权 ,在爱奇艺的付费专区上线面向中国市场。并且 ,爱奇艺还在 2017 年和国际知名流媒体平台 Netflix 达成了在纪录片等领域的内容授权,使得 Netflix 流媒体平台风格的纪录片走进中国视频界。由于这种战略合作的推动 ,爱奇艺平台方投入重金购买国际纪录大片 ,并与国际上一线的纪录片平台联系密切,保持良性的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斥资购买国际纪录大片的同时 ,近两年爱奇艺、腾讯视频、B 站等国内流媒体平台也尝试自行开发制作纪录片,通过大数据测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联合生产出符合流媒体平台播出特性的作品。

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进行互动性生产

网生纪录片领域看起来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现阶段除却转播功能最紧要的便是生产新的内容。那么在纪录片的生产中怎样的纪录片更适合网络平台,更适合移动端播出,而在生产推广层面上互动性原则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流媒体平台生产的纪录片多不自知的携带着互联网思维 ,所谓“互联网思维”即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 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思维”在重构内容生产的时候主要描述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 ,阶段是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 ,比如利用社交网络口碑传播 ,利用微信、微博、Twitter 等软件进行转载、评论、点赞 ,从而提高传播影响力深化传播实际效用;第二个,阶段是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 ,即依靠流媒体平台组织生产创造全新的互联网纪录片 ,而不仅仅作为转载播放平台;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互联网化,即以用户的需求倒逼流媒体平台纪录片的创作和创造,构建出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核心的视觉产品;第四个 ,阶段是经营逻辑的互联网化 ,涉及金字塔能否变成扁平模式 ,能否变原先的固定剧本为用户导向型的商议剧本等。

我国的网生纪录片目前普遍存在小题材、小成本、小剧集的特征,比如去年由B站和央视联合推出的《极地》,每集 10 分钟左右 ,采用板块结构 ,通过讲述普通藏地居民的生活故事 ,来展现 “第三极”的风貌人情。但是以美国流媒体平台 Netflix 的经验来看 ,小题材、小成本、小剧集显然不是网生纪录片主流和未来所在。在 Netflix 纪录片迅速崛起的这几年 ,它的制片形制恰恰是主题宏大、剧集长远的。流媒体平台进行原创制作纪录片也是为了获得其独播的最终目的 ,为了达成这一最终目的 ,平台与用户、内容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是决定性因素,互动性相对于频道同类质量上乘、吸引观众的节目来说让人觉得非看不可的因素在于对话和可控,网生纪录片摆脱高高在上的距离,以更加平等的、交互的语态和使用者进行交流,这是特有的优势和性格。

媒介技术撬开本土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之门

传统的纪录片制片历经素材发掘、题材研讨、编辑撰稿、摄制后期、审片矫正等一系列繁重流程后才能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其时效性、观众满意度往往不可预测。但流媒体平台生产纪录片可以去繁去冗、即时迅速,根据用户反馈进行生产,平台一家承担职责、便利的流水线式生产更突出了互动性对于内容生产变现的绝对优势。互联网时代多元技术的发展促使内容更快、更符合期待地为用户提供观看内容 ,同时自由开放的平台更好地促进了纪录片的传播推广。

流媒体技术成就实时播放

目前 ,我国将流媒体技术应用到手机和电脑 PC 端上的视频平台已经出现,比如爱奇艺视频、B站、 腾讯视频等。流媒体技术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网络上实现音、视频文件的即时下载和播出,视频平台采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互联网和局域网上实时地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在该技术出现之前,只能先将目标音频下载,再进行播放。流式传输先把内容压缩到服务器上,用户端观看时不仅可以连续地播放视频文件,而且不占用手机过多的存储空间。可以说 ,视频文件的声音、图像和动画采用流式传输真正实现了视频信息的实时播放。

大数据分析

新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变革都是巨大的 ,网络新媒体、新科技给纪录片带来的不仅仅是平台优势 ,在用户的网络浏览路径中 ,大数据算法可以给纪录片推广传播提供科学依据。视频弹幕等双向传播模式对增强用户之间的交流更有益处 ,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推广提供了便利。据《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显示 ,2016年中国各大自媒体平台中 ,微信公众号以 63.4% 的绝对优势领衔自媒体行业,微博自媒体平台成为用户的第二选择,占比为19.3%。当点击率、浏览时间、点赞评论等用户习惯被进行量化后,算法通过数据搭建模型,进而将源源不断的产品更加精准地投放到需求人群中,借助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来提高用户观看满意度,提高传播效益。

具体来说,数据算法应用到流媒体纪录片领域 的案例有 :Netflix 使用关键服务“推荐引擎”,通过收集用户给观后的纪录片作品评分、评价来建立用户偏好数据库,详尽记录每个用户的动作 ,包括观看时间段、观看视频类型甚至于收集用户观看过程中的暂停节点信息、快进片段信息这些观看习惯和动作来进行庞大的数据收集。并依据海量数据进行相关算法 ,模拟用户画像 ,据此来打造出合乎观众口味的纪录片。

国际纪录片行业和市场目前发展平稳 ,近年来中国作为黑马必将开启这一领域的新时代。如果中国纪录片想要走向世界 ,打破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十分重要。在宣发机制上寻求增量 ,在内容表达上寻求变量 ,最终守住纪录片事业的价值常量。纪录片的媒体融合 ,一个维度是传统电视平台与流媒体端二者间的融通 ,这指向的是聚合,是纪录片产业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另 一个维度则是生产与传播的融通,这指向的是扩散,不仅仅是台电之融 ,更是产出端与接收端之间的有效良性循环圈。如何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纪录片内容制作是技术问题,而如何融合新媒体推动本土纪录片的国际进路是思维问题、战略问题。

(文章来源于知网,文章作者吴雨宸,如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