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思想——纪录片之魂 2019-04-18 09:22:00文章来源:网络浏览量:875


 优秀的纪录片不单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更要体现创作者意图和思想,而主体意识的体现则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从对生活的提炼,哲学思维和审美感受,塑造与挖掘的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思想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实例作为论据证明本文观点。 

  纪录片记录的是创作者希望给观众看到的是什么,或者说是创作者要告诉观众的是什么,镜头语言和画面的组合恰恰是作者思想体现的媒介,纪录片创作中的主体意体现到怎样的程度才不为过,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对生活的提炼  

  对生活的提炼,首当其冲的是将生活的原生态转化为艺术作品时对生活层面的截取,也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大 

  千世界中你准备去表现什么。这时候最需要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的而且是冷静的审视。现实生活更多的时候是稳定、平静而缺少变化的,但真正弥足珍贵的情感与冲突,也必然是来自生活之中,这就需要创作者去发现。这里所说的发现并不都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大事件,而是有些看似平常,其蕴涵却极其深邃,极具味道,最能诠释生活之美、人生之美的凡人小事。 

  早在1922年,苏联的电影人就提出"电影眼睛"一说,后被称之为"直接电影",要求在再现现实时要像镜子般直接记录生活。直至现在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坚持认为纪实就是具象的描摹,对生活的照搬。如有些国外纪录片主张无剪辑、无解说、无音乐,这无疑是对现代电视手段的一种摈弃,对主体意识的一种逃遁。其实,当你打开摄像机,便已经有了主观因素。拍摄者在跟踪、等待中总是期望会出现某种情景,尽管纪录片不允许过多人为因素介入,尽管你所期望的有时甚至远不如现实发生的更精彩更感人。有了这种主观或者称主动的意识,才会在长时间的等待中抓住突然生发出的你所需要的精彩的瞬间。缺乏主体意识的创作者,可能在一个个"闪光点"闪过之后还不知道,只拍了一大堆毫无价值的素材,到头来还埋怨生活如此单调、乏味、不值得表现。 

  烹调界有七分墩三分灶之说,意思是说切菜比炒菜费功夫。那么作为纪录片,是不是可以说三分拍七分编呢?做纪录片的人都知道一部纪录片所拍的素材有时是播出长度的几十倍,素材的取舍也最能体现出编导者的主观趋向,并不是说凡是记录的都适合搬上屏幕。所以说,认为纪录片就是简单的"摄录现实",那就太表面化了。殊不知作为艺术品的纪录片,从其人文关怀的哲学的审美的诸多角度还有更深层次的引力因素--纪录片的灵魂。  

  二、哲学思维和审美感受  

  中国古老哲学中的虚实相生、升降开合、意境之美,都可以在纪录片中得到体现。片中节奏的缓与急,表现方式的藏与露,镜头的实与空,人物性格的多元化,人物间的情感与冲突等等,无不贯穿着东方哲学中的矛盾法则。创作者在拍摄和布局谋篇中就渗透了这种理念。很多我们喜爱的优秀的纪录片决不是对纪录片的界定有着偏狭理解的那种单纯为纪实而纪实的作品,都是深入发掘、研究、体味,投入心智和独具匠心的结果。 

  国画、京剧和诗文中需要意境,其实在影视作品中更需要意境,也最适合体现意境。纪录片中的意境需要发现,需要捕捉,需要去营造,有时是凭感觉。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谁都能有的,功夫不仅在具体的制作程序本身,更多是在片子之外,它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沉淀,广泛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有人提倡记者编导应是"杂家",其中重要的是具备应有的哲学思维,能够自主地去传达审美体验,使作品真正成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耐得住品味的风格化了的艺术品。 

  约翰?格里尔逊在对纪录片进行定义的时候指出,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可以这样理解:一部真正的纪录片是一个主题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基于创作者对客观事实和观众的尊重,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以真实生活为材料,而同时,被拍摄对象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在故事中被充分原始的表现出来,而是纪录片制作者将自己的观念借助于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如《龙脊》的编导陈晓卿在谈到自己拍纪录片 

  的体会时说:"与其说我想拍别人,倒不如说我想拍自己,想拍我的心。"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的命题--创作者的主题意识是纪录片的灵魂。   

  三、塑造与挖掘的艺术  

  纪实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现实,记录真实,但不排除创作者主体情感的渗透。适度的渗透有益于渲染、强化、延伸、凸现客观情感,有利于主旨意识的表达。美国纪录片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文指出:"纪录片应向观众提供他们所寻求的历史、场景或对前景的展望。"纪录片的拍摄有如雾中行走,不知前面将发生什么。创作者尽管不能去干预生活走向,但或多或少地也是不可避免地会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理想中成片的雏形,尽管这个雏形还十分模糊。这种近乎潜意识中的东西无形中在左右着你,在前期拍摄中就会有了塑造和挖掘的因素。情节发展发到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可以向东也可以向西的时候,拍摄者难免会在不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况下有所主观引导。 

  好的纪录片之所以好看,就在于它真,而这个"真"与在片中融入创作者思想并不构成对立,反而正由于思想的"真"与生活的"真"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才是真正蕴涵美的、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纪录片。谁也不能否认《帝企鹅日记》有不输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观赏性,而它更胜在使观众看过之后会陷入一种思考之中,这正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作者:孙丹萍    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拉毕格(美)何苏六等译.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杨金月, 胡智锋.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王洋. 浅议纪录片中的真实[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1) 

  [4]张红军. 纪录片美学随想[J]电视研究,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