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纪录片的真实性研究 2019-05-08 14:00:00文章来源:网络浏览量:1962


  一、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纪录片是需要真实的,它之所以需要真实,是因为真实性是它的生命,是它的灵魂,又是它的本质属性。无论纪录片处于何时何地都不能脱离它的本质属性。而这当然也是纪录片的原则。其实,仔细想来,在从纪录片诞生之初,纪录片的真实性就已经存在了。所谓纪录片的真实性就是指:客观事物内涵意义的属性,它是与客观事物的存在与联系的概念。 

  我们看到的纪录片,无论它以何种内容和何时出现,都不能迷失了它自身的本质真实性,正因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所以,它必须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东西,子虚乌有不可延之。只有在这种事实真实的前提下,创作者才会具备创作纪录片的思想;才能很好的确定所要表达的主题;才能真正的把握手中的纪录片作品。 

  真实性是纪录片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特有优势。从纪录片的定义,我们知道:纪录片就是用纪录的方法真实地、直接地、形象的、及时地反映生活,纪录生活。也就是说,在事实和纪录片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纪录片”,真实是第一性的,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可以说,从古至今,人们都没有忽略真实性的存在,长久以来,纪录片皆被视为追求真实的表现手段,人们对于这种“真实”的追求,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就已存在。(火车进站在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他们的纪录胶片,这一天被称为电影诞生日。)当人们时,很多人被火车驶向站内的情境吓得落荒而逃,人们把电影里面的场景当做了真实的场景,于是,后来便出现了“真实再现”这个词。由此可见,电影最初的魅力和震撼力来源与这种对现实的模拟和重现能力,这便是纪录片最初的雏形。也就是说,真实性作为纪录片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在纪录片诞生之初就被肯定了。真实的纪录片才会是好的纪录片,这样的纪录片,观众才会认可,电影眼睛派的人物维尔托夫认为:纪录片工作者最基本的课题。就是抓住现实,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从记录片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事实真实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和基本条件。 

  纪录片在发展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追逐,他们把纪录片看重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成为他们对现实的关注认识,对于很多纪录片,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和精神安慰,“眼见为实”,纪录片证符合这个心理。如果纪录片拍摄的是不真实的东西,不仅违反了它自身最基本的本质属性,也欺骗了观众,还会造成一些预想不到的后果。纪录片是通过对客观真实的拍摄记录,向观众呈现出客观的自然发展的场景,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现实情况。就如:成都电视台导演彭辉拍摄的纪录片《平衡》,它是一部关于可可西里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被盗猎分子疯狂捕杀,及当地人们为保护藏羚羊而做出的巨大牺牲的现实故事。影片题材全部来源于社会的客观现实,是真实的记录,正因为是真实的所以观众在这部片子里得到了对生命的感悟,还有很多的体验,而在后来电影《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也从中找到拍摄那部影片的“灵感”,他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纪录电影《可可西里》,陆川导演评价《可可西里》:这是真实的生存状态。《平衡》真实地描绘出了中国政府打击武装盗猎分子的事,这部作品代表了彭辉心中的最真实想法,也是彭辉直面现实的艺术勇气及理性精神的结果。正是由于《平衡》这部纪录片,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可可西里,关注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这部片子获得了很多人的肯定,也唤醒了大部分人对于可可西里的关心和保护心理:《平衡》的成功说明真实是纪录片的一种优势,我们应该很好的发挥它的这种优势,为纪录片赢得更多的观众。纪录片也只有把握住真实性而引起观众的兴趣,有了真实性,观众才会因此喜欢是纪录片。 

  可以这么说,如果纪录片没有真实性,那也就不存在“纪录片”这个片种的说法,没有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会失去观众的信任,失去纪录片应有的功能和社会作用。 

  我们只有持有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一信念,才能将生活中、社会上很多现实通过纪录片片种显示银幕上,让更多的人看到平时看不到或者说没有关注的事件中,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彭辉导演的纪录片作品《平衡》、《空山》《浮萍》等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可和赞扬,这足以说明纪录片必须得真实。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的研究 

  (一)纪录片的责任感 

  如果没有责任感,一定会导致纪录片的失真。例如很受国内外欢迎的纪录片导演彭辉,他拥有对纪录片执著的追求和清醒。他在拍完《平衡》后说:“我是希望通过扎巴多杰这个人物,这个人物的思想,纺织出一张能够透视出人类在对待地球生命的关爱中,反思自己行为与心灵的网来,从而进行思考”。 

纪录片有着独具一格的片种风格,它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观看时让观众从中得到很多的思想感悟,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正确的思想来引领大众了。导演的正义感就觉得了影片的主题。祝丽华在观看过纪录片《平衡》后这样说:“《平衡》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也有观众看过《平衡》后说“这是一部对现实中发生种种现象进行一种理性地思考,是纪录片以良心为动力的,是对自己良心的考验”。

彭辉拥有责任感,真实地纪录现实,创作的片子才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事实也证明如此。正因为他的责任感,是立足于现实,用摄影机直接地纪录现实,表现现实,所以才有优秀的作品被人们喜欢。这对于整个纪录片行业来说,我们都必须学习这一精神。 

  (二)纪录片的职业道德 

  好的纪录片拍摄出来要达到受到观众欢迎而且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并不容易,这要求拍摄者不仅具有综合素质,还要要求要对生活有全面地认识,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广博的文学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有熟练的后期技术,这些都是纪录片的导演所要具备的条件。 

  但是最为重要的是纪录片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如果创作者没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那就不能保证他是否对他的作品认真负责,就说明不了作品的真实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没有谈论拍摄纪录片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纪录片的导演,必须在创作时期就把私欲抛之于脑后,纯粹考虑纪录片的本质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现状,不因一时的利益或个人名誉。利用手中的摄像机,工作之便谋私利的话,就根本谈不上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性那也更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一切纪录片都因以真实为目的,把思想放在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信念上,把纪录片作为在群众中传达真实信息的根本,而反之,不坚持这些思想,就注定失败于人后。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再加上导演本身的综合素质,必定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三)纪录片的工作作风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集体或是一个组织的成功都必须建立规章制度,以此树立起良好的工作作风,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拍不出好片子的。而彭辉导演作品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一点。他在创作《空山》时,带着两名摄制组的人员,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依旧坚持了六个月完成创作。而在拍摄《平衡》时也是跋山涉水三年呆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艰苦创作。 

  高尔基曾经说过:“新闻工作者和为文学工作者一样,都是非常艰苦的事业。它们要求的学习和工作,不是少于其他任何职业,因此,这种工作不能是顺带做做,而是要把整个身心献给它。”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说彭辉他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必定能创作出《平衡》和《空山》这样优秀的纪录片。从他的事迹中,就说明:拥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也是创造纪录片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缺少了这一因素,必定也不能塑造纪录片的本质。 

  【参考文献】 

  [1]Alan Rosenthal.第一本纪录片编导与制作(国外经典影视教程). 

  [2]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彭辉.纪录片创作要脚踏实地.学纪录网站,2010-06-09. 

  [4]张慧.关于纪录片的思考.2004-3-11. 

  [5]鱼爱缘.关于中国当下纪录片.2004-1-26. 

文章作者】赵维良白城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