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纪录片航空摄影分析 2019-05-06 14:02:00文章来源:网络浏览量:1167


航空摄影的特点 

  航空摄影是一个新兴的影像表达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摄影、3D影像,航模飞行、特技飞行、测绘摄影、航空图片摄影,也不是大摇臂摄影所能替代的一种拍摄方式,它是随着飞行器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航空摄影影像,是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语言。 

  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就有了像鸟一样在蓝天翱翔的飞行梦,目的就是在空中俯瞰大地。起初,飞机的出现,只是满足人类希望在空中看世界的一个基本梦想和解决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航空飞行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的、简单的空中记录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对航空摄影影像的品质要求,今天使用航空摄影,实现拍摄精制的艺术电影画面已经成为可能。 

  飞得高、停得住、飞得快、转得炫,是航模特技飞行的要求,也是我们航空飞行摄影的基本要求,但不是航空摄影艺术的最高要求。这两者容易模糊不清、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仅仅是期望在空中找到一个制高点进行拍摄,其实并不难,那样可能就太接近我们常规的高点拍摄了,遗憾的是它感受不到航空摄影艺术的魅力。 

  我们接受的航空拍摄的印象一般来自于美国好莱坞大片,超强的3D技术和后期制作,看的我们眼花缭乱,容易好高骛远。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航拍,也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适合航拍摄影。实际上进行航空摄影的最终目的就是需要一种设计感很强大、视觉化的电影摄影语言来表述我们所要阐述的纪录片影像内容,是要有很好的常规摄影的基础实践,亲自操控飞行拍摄的知识积累,需要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而不是“野飞”或者侃侃而谈。比如我看到过一部使用三角翼航拍内蒙古的纪录片,一开始要么歪、要么晃、要么慢,要么快,不知道为什么歪、为什么晃。歪的、晃的即不酷也不炫,更别谈摄影的美感,让人看好像要在空中掉下来一样难受,航拍摄影的那一点点魅力丧失殆尽。我们只能说他只是用了飞行器进行的航拍,而不能叫航拍摄影艺术。

  关于慢·快 

  慢快是相对来讲的,精妙之处就在与快慢之间的微小选择。实际上我们航拍对镜头的需求,无非就是快和慢的节奏,一般都是要结合地面常规摄影来进行拍摄的。除非整个片子主要以航怕摄影为主要表述方式,比如纪录片《鸟瞰台湾》、《轮回》、《家园》这样的大型纪录片,是以航拍为主要表现手法,慢慢地、娓娓道来作为影片的叙事节奏,视听效果非常舒服,而不是快速飞行,或者仅仅是为了一个炫的画面,这是航拍摄影的一大诟病。 

  太快像坐过山车浮光掠影,虽然镜头很有冲击力,像3D一般很刺激,但很难把握节奏。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想想这些镜头是用在影片的什么地方,飞行的速度是不是和解说的语速相一致。太快拉大了解说语速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整个影片风格上镜头实际上就是快和拖拉,太快就比较突兀,太慢影响片子前进的“力量”,可能会打乱了片子的节奏,最后片子衔接不起来就只能是一个结果不舒服。 

  如果出现以上问题,这样我们的航拍摄影就是一种失败。我们倒是本着(经验)“宁慢勿快”的原则,基本能够保证航拍摄影的成功数量,不过太慢给人感觉就是建立了一个空中飞行制高点而已。我的一个航模朋友因为对摄影的陌生习惯于每次飞行求稳求慢,属于保守型飞行,太慢让人感觉不到航拍飞行的魅力,只能说那不叫航拍摄影,只是航拍而已,所以这样的航拍摄影是失败的。我们知道电影是运动的,似飞不飞、似动不动、犹豫不决,在视觉上感觉不舒服,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制高点,更重要的是要把航空摄影“高空运动”的“影像魅力”表达出来。 

  关于飞的高·低 

  高低飞行是我们选择拍摄方式表达影片内容的最好表现,同样也相当于航拍摄影师和飞手事先飞行前的沟通和设计,除了选择镜头焦距的多少,天气的能见度之外,飞行的高低,同样决定八翼和四翼在技术上就有一个能否实现拍摄目的问题。一个飞的高大广角,一个飞的低小广角,选择不同的镜头此时显得更加重要,其结果也不一样。我们说“全景取起势、近景取起质”就是这个道理,飞得高(八翼)选择大广角,自然表现大地无边浩瀚的气势。比如我们在非洲拍摄的一部微电影,表现一个中国援建的运输车队,我们需要交代长长的车队和行驶路线环境、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表现非洲的沙漠和草原。仅仅靠一个四翼的小飞行器拍摄有点勉为其难,因为它飞的还不够高,气势难以表达,顺着车队的路线飞行是感觉不到非洲浩瀚广袤的地貌,也不太像航拍摄影的语言,仅仅是一个直线跟踪飞行而已。如果我们把飞行器从最高处进行一个俯冲,然后再由画右向的侧前方车队斜飞到画左,然后摄影机再调头拉起拍摄蜿蜒的全部车队,一条11分钟的画面即有高点低点,升起降落,又有左右移动,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影像画面。飞的低(四翼)看的清的小广角,是和大飞机的一种互补,自然小场景的画面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同样可以表现地面的物体、一个人、一组人群的场面,及常规摄影镜头无法拍摄和表现的角度,更有点叙事讲故事的味道。 

  关于镜头的表现力 

  镜头在空中的表现力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手对飞控的掌握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表现方式由不可能变为可能,人们想象着飞机能像3D一样的飞行,但是3D影像是我们的模仿和飞行拍摄的学习目标,很多飞行的方法取之于3D摄影技术,可以模仿3D为我所用,而且我相信不远的将来,3D的运动技巧,对于今天不断进步的数码时代,各种飞行技法就很容易实现,从而能更好地来完成电影镜头的非烦表现力。譬如一个穿越,一个翻滚,一个俯冲、一个急拉和急转直下,超低空飞行等等。 

  光线和拍摄方向的选择 

电影摄影是用光作画的艺术,毫无疑问常规摄影与航拍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光线的好坏,直接影响空中拍摄的质量,太阳落山的前30分钟是最好的拍摄时间。顶光、顺光是我们航空飞行摄影的大忌,当中午12点我们在空中俯瞰大地,就是白茫茫一片,飞的越高画面就越平,反差就越小,不管从东西南北中哪一个方向,都可能是一个大平面,尤其是在地球赤道附近,几乎全天就是一个顶光。我们发现在纬度越高的地方拍摄或者上下午的时间可能会好很多,航空摄影基本上可以按照常规摄影对光线的要求时间来进行航拍,一般来说侧光飞行或者逆光飞行的摄影效果会比较好,加上飞行器在拍摄对象的一侧飞行拍摄,层次会更加分明。尤其是要把飞机飞行的高度降下来,拍摄出来画面的立体感才能够显现出来。

关于航拍摄人物 

  我们常说:航拍摄影远离人群,说明航空拍摄纪录片人物是一件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拍摄一个人的近景,今天我们的经验方法还不是很多,还不太推荐使用无人飞机拍摄,即今天有使有航拍人物的纪录片,一般也是实验性质的或者结合大场面气氛镜头。原因就是飞行拍摄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十分的保证、飞机噪音(同期声)、飞机叶片制造旋风的不利条件。尤其是飞行器近距离拍摄人物的时候,无疑是比较难控制的一件事,我们常说航拍飞行一半靠运气,如果有千分之一的风险就属于不安全的飞行。如果是拍摄非专业演员,就更难以达到人机配合的默契程度,一旦出现飞行器伤人后果不堪设想,毕竟安全是最重要的。当然了以上指的是无人飞机的拍摄,如果使用大型直升机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使用长焦距就完全可以实现人物近景的拍摄。比如国内锐智九州有着多年的航拍经验,使用直升机SH0TVER六轴光纤轴陀螺仪稳定平台加80300mm变焦镜头拍摄地面人物近景就不是大问题。另外飞机的噪音(同期声),使得我们难以在现场采集到真实的环境声音,加上飞机制造的旋风都可能会对拍摄环境成一定的影响。 

  关于航空摄影的“运动取景” 

为什么摄影不叫构图,叫取景,一直以来这就是一个在摄影圈混淆的概念。构图是美术的用语,是画者要改变图形内部的内容,而我们的摄影不行,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景象,重新截取适合我们影像景别的大小,我们没有改变景象内容的权利。尤其是对于纪录片航拍摄影来说,依然会根据常规摄影的要求来进行取景,只是我们看待拍摄对象的角度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空中的俯瞰。实际上航拍取景的方式有很多,譬如黄金分割、三分之一、对称、对角线、散点取景等等。这种常规的取景方式,稍有点摄影基础知识的人都会明白,无需赘言。我觉得对于纪录片航拍摄影取景来说,更重要的是航拍摄影要从哪里飞、怎么飞、飞哪里的问题。比如对角线飞行,起幅在拍摄对象的一侧飞过去到另一侧,然后再缓缓升起,这一连贯的飞行动作,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取景的方式,除了位置的变化同样景象的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因为飞机运动的连续性就是一个摄影机多次取景的过程,它随时改变了对影像内容的判断,是一种连续的“运动取景”方式,比如一个直行加转弯,一个后退加升起、一个S穿插,包括起幅和落幅,都是我们镜头所必须接受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一个航空摄影的电影长镜头,是蕴含丰富内容的长镜头。所以我们必须接受航拍过程中连续“运动取景”的拍摄方式,随时保持一种“运动取景”航拍摄影的意识,而不是所谓简单的“构图”。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