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2019
非虚构写作时代呼唤人性觉醒与群体意向表达 2019-05-18 10:17:00文章来源:网络浏览量:1392


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发端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又被称为“叙事新闻”,诞生之初就是文学和新闻的跨界产物。作为“新新闻报道”的代表人物、时任《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汤姆·沃尔夫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移植到新闻报道中,使得其笔下的新闻报道集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于一体,形成所谓“新新闻主义”,其作品也被冠以“新新闻报道”,这种写作手法被许多媒体记者所追捧。2015年,白俄罗斯女记者、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其《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核灾难口述史》等作品,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通过对当事人深度访谈的方式,真实呈现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中不同身份幸存者们的生存状态。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非虚构写作作家,被认为是非虚构写作的划时代胜利。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是文学界和新闻界两条路径的齐头并进。在载体上则呈现了从文学刊物到传统新闻媒体,再到互联网、新媒体的百花齐放。

中国文坛正式引入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始于2010年。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引进并出版了美国作家雪莉·艾力斯编著、翻译家刁克利译校的标志性教材《开始写吧! 非虚构文学创作》,非虚构写作开始被炒热。同年,权威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开设“不同于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非虚构”专栏,为非虚构写作提供阵地。此后的“人民大地”非虚构写作计划,不断助推非虚构写作创作实践逐渐走向深入。不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先后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梁鸿通过对家乡河南邓州梁庄长期的调查,通过笔下人物口述和现场描写,还原了梁庄近三十年的巨大变迁,书写了留守老人、儿童的悲凉无望,展示了农村养老、教育和医疗缺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物质和精神面临崩溃等冰冷现实。成为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探索。除了《人民文学》,同时期的 《当代》《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也纷纷开设“非虚构”栏目,掀起非虚构写作热潮。2016年春节,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副主任黄灯跟随自己的丈夫回到湖北孝感孝昌县的一个村子,随后所写的返乡笔记《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发表于《十月》杂志2016年第1期,黄灯以沉重写实的笔触书写了留守乡村的人和从乡村走出的人,探讨了三农问题、留守儿童、养老问题、城乡二元对立等公共话题。文章刊发后引起极大关注。

相较于文学领域,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新闻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则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都市报、周末版和人物类杂志的崛起相伴而生。彼时,非虚构写作开始以“特稿”的名义在深度报道的创意写作方面不断探索,渐成热门,并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标志。2003年,时任南方周末首席记者的李海鹏以一篇《举重冠军之死》展示了北京亚运会举重冠军、被称为“亚洲第一力士”的才力贫病至死的故事,获得当年南方周末“最佳特稿奖”。此文被业界称为中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特稿。近两年,以《时尚先生Esquire》和《智族GQ》为代表的时尚杂志,通过深度关注中等收入男性群体感兴趣的时政、经济、社会、生活及科技等领域话题,加入到非虚构写作新闻产品创作阵营,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生产出许多高质量的作品。《时尚先生Esquire》和《智族 GQ》分别诞生于1999年和2009年,它们是创办于20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的时尚杂志《Esquire》和《GQ》的中国版。其写作风格延续美国版的特稿传统,关注中国本土话题,展现当下中国各阶层生存状态,已成为非虚构写作报道重地。2015年6月,《时尚先生Esquire》相继推出记者杜强采写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和魏玲采写的《大兴安岭杀人事件》。这两篇作品从主题挖掘到呈现方式都具有标志性示范性作用,将新时期新闻报道领域非虚构写作拔至一个新高度。而《GQ 智族》旗下则集聚了何瑫、曾鸣等优秀特稿作者,《赴美产子:没有乡愁的新移民》《段子手的权利游戏》等爆款作品的陆续推出显示了强大的特稿创作实力。

特稿记者转战网络助推非虚构写作大众化。随着传播环境的互联网化、移动化,非虚构写作很快在门户网站、新媒体落地生根发展,并不断聚集 传统媒体的特稿写作力量,如网易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栏目,由《南方周末》记者出身的关军担当;腾讯的非虚构写作平台“谷雨”栏目,则入住了《南方都市报·中国财富》主编南香红、《Vista看天下》杂志副主编田毅、《凤凰周刊》主笔袁凌和等;上海报业集团原生新媒体“界面”新闻的非虚构写作栏目“正午”,则延揽了冯远征、罗永浩、冯唐、马岩松、庆山、许知远等知名写手;旨在“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的《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继续发挥深度报道传统,注重在第一时间推出高质量的非虚构作品。 北京博雅天下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微信公众号特稿平台“每日人物”则先后引入《新京报》著名特稿记者张寒、《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冯翔担任主编(张寒后转任《人物》杂志主编) 。前南方系媒体人雷磊创立的“真实故事计划”、何瑫的“写作工坊”以及“地平线Nonfiction”“三明治”“单读”“刺猬公社”“东方历史评论”等公众号也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平台。此外,陈楚汉、杜修琪等非虚构写作的独立作者也日益受到关注。

非虚构写作的民间探索,具备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治愈功能。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当今世界,非虚构写作注重与当下生活的关联,强调走进现实、回归生活和知识积累,提倡用个体感官去观察、倾 听、触碰、感受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提倡只要有经历、有想法,愿意拿起笔,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非虚构写作者,呈现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提供不同的生活趣味和人文反思。2011年以来,大量的民众投入到非虚构写作之中。如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赖施娟《活路》、沈博爱的《蹉跎坡旧事》等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岁月沧桑激发了个体人格的觉醒,诠释了非虚构写作的生命力。2017年4月,乡村民办教师出身在京做月嫂的范雨素一篇《我是范雨素》的网文横空出世,刷爆朋友圈,而推出该文的正是“界面”新闻的非虚构写作栏目“正午”。 在这种植根现实生活的平凡人物的各种故事背后,人们感受到的往往是个人经历的曲折与落寞、人生命运的无常与脆弱,折射的是根深蒂固的现实问题,映射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思考和现实改良的强烈愿望。因而也具备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写作的治愈功能。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非虚构写作的重大现实意义,权威文学和时尚杂志等传统非虚构平台、新兴的新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平台纷纷依靠自身优势,通过资助非虚构写作项目来发现和聚拢有潜力的作品和作者,成为未来非虚构写作的行业趋势。如《人民文学》的“人民大地”写作计划、腾讯的“谷雨”计划、网易的“人间”写作计划、界面的“正午”计划,“ZAKER 新闻”的“真实故事计划”等,“地平线”“全民故事计划”“商业人物”“刺猬公社”等公众号也纷纷面向全社会征集和培育非虚构作品和作者。这些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除了发布专业特稿记者的非虚构作品外,还鼓励普通人写出属于自己的非虚构故事,通过写作社群、文化交流和写作课程教学的方式,提升参与者的写作水平。让非虚构写作成为真正的全民化写作。2016年11月启动的《南方都市报》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鼓励学生进行“求真求实,真情真性”写作,突围应试作文,培养学生的非虚构写作兴趣。2017年4月“刺猬公社”联合“每日人物”“AI 财经”发起“校园非虚构故事大赛”为全国所有本科院校全日制学生提供写作展示平台,并以网络课程形式开展非虚构写作培训。2018年5月30日,中国青年报社和阿里巴巴集团发起“非虚构创作”全媒体呈现全国高校巡回赛,面向全国征集非虚构创作和全媒体呈现人才加盟。在高校的新闻教学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倡导的“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坚持多年的“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 大篷车课堂”等都为非虚构写作人才的培养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摘自:《非虚构写作:时代呼唤人性觉醒与群体意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