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素材来源于创作者当下的现实生活,拍摄对象为正在发生的事情,做出自己的艺术处理,同时与受众形成动态交流达成共鸣。创作者通过媒介载体把故事情节讲述给受众,受众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经验、阅历来理解创作者的叙述。纪录片的叙事不是故事的静态呈现,而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动态交流的过程。纪录片《幼儿园》中丰要记录了武汉一个寄宿制幼儿园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3个班的孩子14个月中的生活故事。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与其他孩子的一面,都是不同的。记录片中选取每个班中有故事性、可看性和戏剧性的几个小孩来体现孩子的日常生活。纪录片中有很多抓拍镜头我们看了就会捧腹大笑,而那些都是自然真实的流露。这里没有摆拍,都是真实的再现。观众在观看这个纪录片之后就会同忆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回想起那个在成年的我们看来没有任何忧虑的童真年代。这也是纪录片创作者与受众之间达成的共鸣。
纪录片中叙述者根据自己对叙事故事的态度可以分为:客观叙述者和自我意思叙述者。客观叙述者是强调客观,是对外部世界的真实记录,消除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而自我意识叙述者则是采用一些具有传递性的自我意识存在的方式使观众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叙事者在纪录片中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立场看法,或者在陈述故事的同时进行评论性解说,或者利用主观镜头进行展示自己的视角来展示自己的看法等。在纪录片《幼儿园》中就是运用了客观叙述者的身份来展示。纪录片中没有创作者的主观看法或态度,而是真实地呈现幼儿园小朋友的真实生活,这也是这部记录片创作亮点之一。
纪录片的非虚构创作中需要选择正确的欲望对望[1],欲望对象的变化发展引起并提高受众的兴趣。欲望对象指的是观众关心、期待和注视的对象,是观众同情与仰慕、爱与恨的对象,是引起观众欣赏兴趣的根本原因,也是观众生活阅历的对应反射。首先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纪录片的人物也就是观众的欲望对象必须具有人情味,要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使观众产生情感的认同,必须具有一定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中孩子们的天真纯真的一面就是孩子们的性格特征,孩子们在与身边小朋友相处产生矛盾时所做出的行为上的反应,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关注。片中孩子们一起洗澡其中一个男孩子捏女孩子的屁股的镜头,拍摄者抓住了孩子们最纯真的一面。其次,要让主要人物处在变动与变化的状态中。这种人物的动态变化,或陷入一种激烈的冲突中,或者失去了珍贵的东西,或受到几方势力的攻击,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受到参与感,关心人物、情节的变化。《幼儿园》中几个孩子为了争夺玩具而互相打起来,互相抓脸,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小朋友自己还先哭了起来,这一个人物上得变化,就会勾起观众的思考,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孩子们会做出什么样子的反应,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在观众心里产生。在纪录片中马玉兰一次次的被老师点名批评出现在了镜头面前,不免让很多观众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调皮的一面而为她担忧,马玉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上课学习之后从一个调皮的小女孩变得越来越听话懂事的孩子这让观众也会感到欣慰。在记录片里欲望对象是整个纪录片的核心,欲望对象的动态变化,才能使观众心里感受到亲切感、紧张感、认同感和运动感,才能吸引观众的兴趣,继续观看下去。
纪录片的情节源于生活这是纪录片属于非虚构的重点所在,更重要的是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中寻找生动变化将平淡生活情节转化成具有新奇故事性的真实故事,让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纪录片内容的同时感情不断积累,不断增加凝聚,最后受到感染。《幼儿园》没有媚俗、俗套的故事情节,比如讲故事、做游戏、庆祝节日等,片中采用的细节都是一些很自然的事情,比如小朋友之间没有预兆的打架、小胖孩因衣服穿了半天也没穿上而气得重穿衣服,这些细节虽是超常规的,却有助于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源于生活的才是最真实地,才能打动观众,才能获得观众认同。在《幼儿园》中,每个幼儿学生从每天的上课吃饭睡觉到小同学之间的相处,就是在展示幼儿儿时在校园生活的真实情景,将观众带入了儿时的生活片段,去感受这些儿童的生活学习场景,观众观看时感情从最初的开心、到关心、到最后的怜悯之心,都是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带给观众的感情上的不断积累。最后有个情节,周末回家之时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都是每个观众有过亲身经历的儿时情节,有个孩子在周末回家之后总是被最后一个接走,孩子在幼儿园教室前煎熬的等待妈妈来接自己回家,各种伤心的表情让观众产生了怜悯之心,最后等到妈妈来接自己时孩子脸上的喜悦和幸福感,顿时又把观众带到了感情的高潮,观众感同身受的会产生怜悯之心与喜悦之情。
在纪录片非虚构叙事中矛盾冲突是不可或缺的,矛盾冲突源自日常的客观生活,不能虚构,可以强化。创作者可以集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出冲突的偶发性,构架出明显的情节发展,对比、因果或者是转折关系。在纪录片《幼儿园》其实就隐含着很多的矛盾冲突,孩子与家长教育的问题,老师与学生的教育问题,幼儿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是纪录片的强化的点,而且这些矛盾的冲突点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身,是真实纯在的生活事件。在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过程中,创作者不能为了故事化而进行摆拍纪录片的主人翁,不能把真实发生的故事虚假化,也不能为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或者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而干预故事主角的生活轨迹。所以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应该以非虚构为底线来进行创作。当片子的主题:“或许是我们的孩子,也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在屏幕上打出的时候,我在反思:孩子的本性是天真无邪的,有时也会用童言无忌为他们开脱一些事情。可是从更深层次考虑,他们的不能为成人所接受的“童言”是从哪里来的,比如那个说罚款收来给领导分一部分的孩子,比如那个说爸爸忙于做生意没时间照顾他的孩子,不得不让人为这些孩子担心,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过早的形成了成人的思想,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天真单纯,已经承担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谁来负这个责任该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幼儿园》用真实的影像客观地记录了3个班中发生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儿童就是微型的成人。这颠覆了人们的经验,但确实是真实事实。这种非虚构性依据现实真实题材来创作并与受众产生共鸣也是纪录片与其他类型片的区别之处,也是纪录片最具独特之处。
(文章作者: 上海戏剧学院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