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作品是易碎品,作为电视纪录片,不可能对一个确定的选题和素材反复去做,这就需要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人物、新的事件。我认为一部电视纪录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前期策划。
一、选材要契合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编导,如何把当前高扬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以纪录片的形式渗透在作品中,这就需要编导在前期的选题上下工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策划确定成功的选题是创作纪录片的关键。
作为一名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编导,上承城市、下接农村,常常接触大量鲜活的题材,因而在选材上有自身的优势。从社会的最基层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以此作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选材切入点,来展现他们的经历和命运,记录他们的心态,从而以“小人物,大命运”的题材来揭示时代的精神。我们专题部创作的作品《谎言背后的感恩之旅》曾获得了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大奖,作品讲述的是驻马店市遂平县文城乡73岁农民李国新在平顶山市鲁山县江河机械厂门外修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故事。这个题材本身很普通,然而发生在李国新老人身上,却极具特殊性。一是李国新是一位人生走向暮年的73岁老人,是平凡农民中的“小人物”,16年来依靠修鞋所得在外地义务助学,瘦弱苍老的心胸装了一颗令人高山仰止的大爱之心。二是李国新老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资助学生。 “75·8”洪水浩劫使李国新在外地人的捐助下绝境逢生,当年老人领到的七双布鞋里留有捐助者姓名的字条就此改变了老人的命运。他于1990年开始了寻找恩人的漫漫之路,因寻找恩人无果,就到在当地报恩助学。“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老人身上折射出时代的迷人光芒。三是老人的报恩取得了成绩,先后有17名学生得到了他的资助走上了成才成人之路。基于此,笔者确定选题以“感恩”为主题放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让李国新老人这一小人物的大爱胸襟折射出时代的精神,这一作品完成后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界的最高奖项。
二、 选材要注重平民化视角,彰显人文关怀
近年来,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取舍上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作者以强烈的“平民视角”和“人本”思想,在普通人群中选题,讲述发生在这些普通百姓身上那一个个苦辣酸甜、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百姓的欲望、情感、意志和要求,让广大电视受众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人文关怀,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间的真善与美丑。
著名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人早在多年前就把视角对准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群。我们创作的获得过2006年度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政府奖的短纪录片《上海人落户到俺家》,讲述的是驻马店市农民盛新政、黄荣夫妇在上海一家敬老院打工,三年后当夫妇俩辞工回乡时,当时在敬老院养老的上海市退休职工郦庙成老人被夫妇俩的孝心所打动,于2004年6月执意跟随毫无血缘关系的河南护工盛新政夫妇来到驻马店市偏僻的小山村安度晚年的故事。笔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认识到这一选题的特殊新闻价值,在一年多时间里跟踪拍摄,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片段,讲述了大长河南人志气的河南护工和上海老人之间那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从而从一对普通的农民工身上折射出勤劳、善良的河南人形象。
三、要注重选取能纪录心灵的题材
当前,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已从记录生活本身发展成为记录生活中的人们的心灵。个性的自然和人群是纪录片选题的两大主题,而记述人的心灵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则是纪录片的最高境界,更能给电视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选材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创作电视纪录片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编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完善更新新闻观念,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确定有价值的纪录片题材,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去繁荣电视荧屏,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文章作者:宋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