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写作是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构思、行文到表现形式都有很多同文学创作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点概括起来就是要为“看”而写。
解说词的写作要尽量做到丰富具体、含蓄简约,有创造性、感染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性深度。总的来说,要提高解说词写作水平,创作者要有主动去艺术追求,不能语言平平,毫无特色,要讲究艺术性。除掌握一般的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电视写作中特殊的艺术要求和语言处理技巧。
艺术辩证的认识和运用能更好地表现画面
画面与解说词之间,有许多对立的范畴,如虚实、主次、多少、动静、详略、刚柔、形神等方面,运用艺术辩证法的规则,可以在对立中寻找统一,反而会取得更加明显的艺术效果。
画面是虚的,解说可以实写;画面是实的,解说可以虚写。画面表现得详尽,解说可以简略;画面表现得简略,解说可以详写。比如中央台播出的专题片《井冈抒怀》中,画面上有一组镜头拍的是山中的一条小路,被杂草覆盖,若隐若现地伸向远方。以这组画面为基础展开了以下解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一条荒芜的小径出现在我们面前,它牵引着我的双眼,也牵引着我的心。透过那层层荒草,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留下的脚印,也仿佛看到了他们行进的足迹。是的,革命正是从这崎岖的小径走上了胜利的坦途。画面很简单,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路,没有红军,也没有脚印和足迹。然丽,通过解说词的巧妙点化,观众仿佛从画面上看到了想象中的一切,使外在的直观形象与主题所需要的内在意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对画面起到了补充作用,更好地表现了画面。
另外,如果画面气氛比较热烈,已有足够的表现力,不一定要加上热烈而快节奏的解说,要注意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如“以动写静”、“以小写大”、“以冷写热” 等,就是这种辩证关系的巧妙处理。
解说词要含蓄适中,更好地表现主题
含蓄是一种技巧,以一当十,点到为止,言简意赅。含蓄是一种艺术追求,以有限的语言去追求无限的意趣,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画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解说词是这样的,这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的财富, 当现代文明离青山越来越近时,它的那一抹绿色还会依旧吗?这句含蓄的解说,把对工业化污染的忧虑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收到了弦外之音的效果,既含蓄又韵味无穷,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另外,解说词还要注意适中,一定不要把话说得过满,过于绝对,要留有退路,避免作茧自缚。解说词要掌握这种技巧:“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意思是说把弓弦拉满,箭就是不射出去,不去硬下结论,让人感到其潜在力量不可限量。而一些片子出于宣传需要,拼命在语言上加码。诸如搞什么活动都来一句“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其结果都是“促进发展,各方面工作有了进一步突破”等,这些空话、套话连篇的解说,没有一点新意,主题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表现。
提高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播音主持的风格
电视解说词不像文字报道,可以反复重读,它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要尽量提高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具体,感情充沛,并能更好地表现播音主持的风格,这样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提高观众的欣赏兴趣。像下面几段解说,就很有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滴雨的檐下,小镇的少女沽酒归来。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巷子里飘逸,而那一把油纸伞,仿佛就是江南最诗意的岁月里,正在盛开的莲花。(摘自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化系列专题片《江南》)
于是,初唐四杰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于是,李白来了,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超级巨人,把盛唐文化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摘自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唐之韵》)
长江已暴跳了千万年,但是它也和《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一样,具有粗中有细的性格。(摘自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这些解说词之所以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除了播音主持声情并茂的解说外,在语言创作上也是下了工夫的。当然,任何人写解说词,都不可能妙语连珠,字字珠玑。但是,一部片子的解说词也不可能全是白开水,过于平淡,总要有那么几句十分精彩的“点睛”之笔,给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另外,还有解说词的简洁性。对于解说词的简洁性要求,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对电视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电视解说词是受画面时间严格限制的艺术,要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较多的信息量,必须使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解说词要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一针见血地说明问题。比如: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历史性大转折,但是中央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个年代:“1976年的天安门广场,三次降下了半旗。”其简洁有力的概括,令人惊叹。有时我们不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往往说了很多,还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博士卖驴,书尽三卷不见‘驴’字”,“碗大的西瓜半尺厚的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电视解说词写作的艺术追求是多方面的,也是没有止境的,这里不可能做出全面的论述。比如解说词写作还要求流畅、自然、有生活气息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总之,电视解说词写作艺术水平的高低,往往能成为一部片子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适时出现、恰到好处的解说,能大大提高画面的艺术感染力。那些意味隽永,脍炙人口的解说,常常令观众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成为提高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于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