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location:Home > Papers&Thesis > 2019
纪录片的采访用光技巧 2019-04-17 09:57:00Source:网络Browse:975

  电影虽然纪录片的风格与种类也不少,但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利用与主题相关人士的采访和叙述铺陈故事,确是各种风格纪录片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纪录风格影片的采访拍摄,不同于普通电视片的采访模式,一般没有对等的主持人加引导,而是由单独的人物讲述来完成。这样在用光和构图上,更能发挥导演对影片影调进行把握,因为,一个人的布光,比两个或者多人的布光更容易实现,构图也相对自由。 

  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就是由相关的人物采访作为链接整篇的重要结构点,丰富的情节和故事由不同的讲述人采访作为线索,从而清晰地分段落进行剪辑。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部影片采访时的布光和构图等基本常识。 

  眼平灯位的单灯侧光加黄金分割构图 

  这是一种主观性非常强的光法,一般在室内环境使用,选择相对暗的背景,或者加大灯光的强度,让灯光的照度作为画面的主体照明,从而实现让人物从环境中跳出来的目的,背景环境作为一种衬托,避免过度欠曝,使得画面的重点既能突出,又不至于丢失环境元素。 

  灯光放置在大致被拍摄人物的正左右侧方,高度与人物眼睛水平接近。这样,画面的反差非常明显,也会产生浓重的阴影,但要点是,尽量让人物的双眼都有眼神光,这样,人物的眼神得到加强,可以在相对低调的光线下,突出人物眼神所传达的信息,给人一种神秘感的同时,额外刻画人物的气质。 

  构图时,使用黄金分割比例,放置人物在画面的左右黄金分割点附近,这样做,会给人物另一侧留出字幕的位置,整体画面得到平衡。同时,同一人物,不同段落,可使用左右位置与光源互换的方式拍摄,让段落感更清晰,当然,人物的景别可稍许调整,但避免过大跳跃。 

  前上侧光灯位或加轮廓辅助光 
      这种光法的应用较为广泛,可使用单灯作为主光,光位高于人物面部,光影会在人物的面部下方背光一侧形成明显的阴影,可以突出人物的立体感,与侧光相比,这种前上侧光的艺术感更强,可提升人物表情的表现力,同时,降低人物颈部的亮度,突出人物眼神和面部的肌肉表情。
     
为了进一步加强透视和立体感,可利用环境中的背景光源作为辅助光,在后面照射人物,把人物的轮廓得以勾勒,使得人物整体的形态表现更丰满一些。这种光法用于中近景的构图都是很有感染力的,只是,在拍摄之前,需要根据主体人物的面部来进行测光和曝光,可使用摄像机的斑马纹功能,辅助确定人物面部高光区域的电平,达到80%左右的数据,基本能够完成准确地拍摄。 

  当然,狭窄室内拍摄时,尽量让人物采用坐姿或者固定的站姿为主,这样,可以完全控制单灯模式下的曝光恒定,如果人物处于运动行走过程,那么,单灯的照明则比较困难,解决办法,让灯光离得远些。 

  自然前侧光或顶光 

  有些场景的采访,可能来不及精确的布光,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光线,比如,利用路灯或顶灯作为照明主体,人物面对光源,由于光源相对较远,照明比较分散,形成了天然的柔光效果,这个时候,光比较小,要注意背景环境光的亮度不要太高,否则,可能造成动态范围过大,导致曝光严重溢出或者反差过大。 

  由于散射光的强度较低,不利于突出人物的眼神,此时,可增加人物的肢体语言和形态的表现,在这种比较宽泛的光源下,人物运动的区域较大,在轻松的行走过程中完成采访,也不会因为灯光的问题给曝光带来失误。

  正面便携光源 

  如果某些拍摄环节不适合布光,比如狭窄的空间或者采访对象处于不断的行走中。此时,可采用摄像机加小型机顶灯的方式跟随拍摄。使用各种小型采访灯的时候,建议配置额外的支架抬升一点灯光的位置,让灯光的高度尽可能高于摄像机的镜头,形成从上向下的照射效果,这样,既可有效避免直射人物的眼睛造成不适,也可让光影直接投射到人物背后下方,不会对现场环境有更大影响,避免由于光位较低,照亮了人物的同时也照亮了背景,甚至,由于某些背景的反光,干扰到整个画面的人物主体地位。 

  使用自然光 

  现代摄像机的低照度性能已经非常不错,尤其是大画幅类型的摄像机,充分利用自然光的效果成为相当轻松的事情,这在多年以前还是不太现实的想法,现在没有技术障碍了。 

  这一组镜头,采用了窗户的自然光线作照明,相当于一个柔光箱,光的质感较为细腻柔和,人物面部细节表达很充分,又不会因为出汗或者面部油脂产生明显的高光光斑,整体效果的真实性非常好。 

  自然光下的曝光有两种方法,如果户外光线亮度不大,可以室外曝光为主,人物面部稍许曝光不足,这是允许的,这样可以客观展示人物和环境光的真实光比气氛,当然,人物面部过于欠曝的情况下,可利用反光板进行补光,适当平衡整个画面的动态范围,或者,使用高端摄像机的话,打开扩大动态范围的LOG功能进行曝光曲线的调整,也可以完成拍摄。 

  第二种情况,就是完全以人物面部为曝光标准,这时就简单多了,只是要多注意背景亮度的选择,选择低调背景的时候,人物影调的层次显得泾渭分明,视觉上也是很舒适的,而选择高调或者中间基调的背景,要尽量选择相对简单的线条或者区块,不要因为背景过于杂乱和明亮影响到人物的表达。 

  纪录片长镜头的运用(A) 

  顺便说一下这部纪录片中长镜头的应用,这也是纪录片拍摄的常用手法,比如这一组画面,就是利用车辆与平行街道的相对运动,展现了灯光夜色下各自依次出现又消失的真实场景,导演用这一系列不同的场景,采用相同的构图和运动速度,虽然是分镜头拍摄,但整体的连贯性非常好,统一的色温,统一的基调,统一的水平运动,达到了交代故事情境的目的。 

  纪录片长镜头的运用(B) 

这一组镜头也是采用了长镜头的模式,与上面的长镜头不同,上面的镜头里面多为环境空镜,仅为交代气氛。而这一组画面,则有一个主体人物作为线索,虽然也是汽车跟随一样的拍摄模式,但人物在画面中的重要性比空镜头增加了更多的动感,人物的行走过程就是这个镜头的节奏,人物可以穿越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整个镜头都是一贯性的,给观众的视觉也是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此时的基本拍摄手法可采用固定人物在画面中的黄金分割位置,运动的环境,相对静止的是人物,曝光和焦点跟焦也保持恒定。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您是本文原创作者且认为系不当转载,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ALL | 2019 | 2018 | 2017